小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考点总结
- 时间:
- 2018-12-19 14:32:54
- 作者:
- 张老师
- 阅读:
- 来源:
- 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




考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考点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3:教育与人的发展
(1)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论)、格赛尔(成熟机制对于人的影响)。
(2)外铄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论)、洛克、华生。
(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主观能动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差异性。
考点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孔子、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孔德。
(2)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马斯洛、罗杰斯、福禄贝尔等。
(3)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
考点5: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活动课程主要是学习直接经验。
(2)小学主要是综合课程,初中采用综合和分科并举的方式,高中主要是分科课程。
(3)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校本课程是三级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6)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考点6:泰勒课程设计模式(目标模式)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即:(1)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考点7: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
(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3)教材: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制的、直接用于教和学的书籍与工具。
考点8:新课程改革
(1)理论基础:人本主义思潮、建构主义思潮和多元智能理论
(2)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总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具体目标: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
考点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考点1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形结合
考点11: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学习,应该尽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呈现给学生。”乌申斯基也指出,儿童是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2)启发性原则: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助产术;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叫人发现真理。”
(3)巩固性原则: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4)循序渐进原则:《学记》:不陵节而施。
(5)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朱熹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马克思主义
(7)量力性原则: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马克思主义
考点12: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法
考点13: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不足之处: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考点14: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3)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考点15: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2)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问题的特征、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和个体相关因素
(3)问题解决的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顺向推理、反向推理和爬山法
免费领取教资笔试/面试/普通话备考资料> >